top of page

"彼此尊重"不是空喊口號,我們如何向昆蟲學習




2021年5月8日


天氣:晴朗


地點:香港新界鹿頸


時間:下午2點




實在太美了!


一抹鮮豔的紅色在綠葉之中相當抓人眼球;平板四邊被略帶磨砂感的灰框圍住;正中一條細細的白線將紅色均勻地一分為二;尾部由下至上暈染著4塊橙黃層疊色在左右對稱分佈;色塊底部被黑色條帶阻擋,就好像畫家為了防止顏色化開而有意為之;為了不讓黑色太過無趣,條帶上還點綴著一串白色的“珍珠”。


它的美像一股強大的磁場,將你牢牢吸引;魅惑人心的色彩,發出令人窒息的召喚。


這不是一幅畫,而是躲在層疊綠葉間的一隻昆蟲。






這天,泥巴小隊完成了一天的旅程,蹦蹦跳跳準備啟程回家。路上,我們被樹葉上這只“魔力”昆蟲吸引了注意。


說時遲那時快,團隊中的“小快手”照例不放過任何探索蟲蟲的機會,想要伸手去捉它。就在此時,大家都聞到一陣說不清的臭味。我們立刻意識到,這只外表華麗的蟲蟲放“臭屁”了。


“小快手”一看自己的手指,被染成了與蟲蟲外衣上一樣的鮮橙色,我們立刻帶著他前往旁邊的水池用清水及皂液洗手。雖然臭液被沖走了,但是鮮橙色卻仍然鮮豔如初。


這一突發事件立刻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。在回家路上,同行的小朋友摸著睡著的“小快手”的心臟,擔心的說“他不會中毒了吧?”


由於手上皮膚比較厚,經受住了臭液的考驗。與家長跟進之後,我們確認“小快手”並無大礙。放下心的同時,我們意識到這是一次絕好的深入學習昆蟲的機會。系列課的好處得到了體現,我們決定因勢利導,在下一周的活動中用遊戲和討論,讓泥巴小隊用不同角度來認識昆蟲和體會昆蟲的生存策略,啟發小朋友和我們自己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。


由於蟲蟲獨特的花紋,不難辨識出這是一隻荔枝椿象若蟲(也就是昆蟲的幼體)。在深入研究荔枝椿象的身體構造後,心靈手巧的泥巴領隊顆粒為泥巴小隊獨家定制一款巨大的、能噴射“臭液”的荔枝椿像模型。大紙板塗上鮮豔的乙烯顏料,正適合模擬椿象若蟲的美麗平板。上面掏個洞,就是若蟲臭液的噴口。最絕的是背後固定一隻噴壺,猝不及防的給“進攻者”瀟灑一噴。





這逼真的模型一拿出來,就嚇得“小快手”像彈簧一樣後退了十幾米。

在活動開始前,泥巴領隊泡啦首先詢問小朋友對於“手指染色”事件的回憶及想法。泥巴小隊都表示這一整週來有點擔心“小快手”的手指是否能清洗乾淨,幸好用了一周的時間顏色消失了。


由於前一天已經向家長發送郵件告知將會進行的環節,並給與家長與小朋友共同學習的相關視頻,泥巴小隊對荔枝椿像已略有了解。


在簡單了解昆蟲構造,了解荔枝椿像是如何噴射“臭液”以及如何正確處理“臭液”沾染的皮膚之後,泥巴領隊終於提出那個靈魂拷問:“它為什麼要這噴臭液?”隊員們異口同聲地回答:“因為它害怕了。”


沒錯,無論是受到天敵的威脅,還是人類的侵擾,受驚的荔枝椿象會噴射有強烈臭味及刺激性液體來驅趕對方,以保證自己的安全。也正因為如此,荔枝椿像生存力極強,少有天敵,大量擴散,減少果樹收成。


泥巴小隊均躍躍欲試想要讓模型噴射“臭液”,於是大家有次序地排隊,逐一扮演荔枝椿象,而其他人則扮演它的捕食者/威脅者,例如:鳥類、爬行動物、其他昆蟲以及人類,每當“捕食者”靠近,“荔枝椿象”就會噴射“臭液”(清水)驅趕敵人。

在經歷了有趣的遊戲之後,隊員們對於昆蟲生存考驗深有體會,也警惕自己在遇到昆蟲時盡量減少對它的擾動,以免受到傷害。泥巴領隊與部分隊員更是就人類如何滅蟲、害蟲的定義等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。





泥巴領隊泡啦的感想:


“害蟲”是人類給與那些影響經濟作物的昆蟲冠以的頭銜。荔枝椿象並沒有刻意想“害”誰,無論是吸取果樹的汁液,還是噴射臭液,都是為了自己能夠繼續生存及繁衍後代,它們的行為與人無異。


“害蟲”與“雜草”一樣,也身負矛盾性和多變性,一個地方/年代的觀賞性物種到了另一個地方/年代就成了可怕的入侵物種。


正如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Richard Mabey在《雜草的故事》一書中所說,“我們如何、為何、將何處的植物定性為不受歡迎的雜草,正是我們不斷探尋如何界定自然與文化、野生與馴養的過程的一部分。而這些界限的聰明與寬容度,將決定這個星球上大部分綠色植物的角色。”


泥巴小隊的隊員們可能還無法進行如此深刻的反思,但起碼在泥巴學堂中,他們懂得尊重彼此,尊重大自然。



泥巴領隊顆粒的感想:


當小朋友手拿著椿像模型,面對著步步逼近的“進攻者”,可能真的能體會到一點荔枝椿象的“恐懼”吧(雖然這恐懼的情緒也是擬人,對於椿象來說可能早已是深植於基因中的反射行為了)。


野外遊玩,到底應不應該驚動昆蟲?這不是一個簡單的“規則”問題。在達爾文寫就進化論的過程中,亦有成千上萬的動物、昆蟲被製作成標本。為科學、為研究、為教育、為提升認知,這樣的原因是否能讓驚擾昆蟲生活合理化?


一方面,與自然親密接觸,的確可能會對彼此(自然、動物和人)造成傷害,但卻更接近原始的“天人合一”狀態。另一方面,對自然敬而遠之,完全活在人類的世界裡反而可能會對其他物種缺乏理解、珍惜與敬畏,反而引致更大規模的破壞,不經意間導致自身危機——這不是假想,而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實。孰是孰非,即使是成人,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答案。


要求小朋友遵從某種行為規則很省事。但我們更希望他們能試著理解“是”和“否”兩方從各自立場出發的原因,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。這個判斷並不是一成不變,而可能在未來新的知識、體驗、反思的補給下,不斷的“進化”。


在The Muddy School,我們以系列活動、反復重遊、靈活應變的活動設計,為這樣的探索創造了空間。在我們看來,如果這能引發孩子甚至是家長的一點點的思考、辯論,比認識一百隻蟲子的名字,還要來得有意義。


而且,夏天的太陽下盡情的噴水、肆意的玩樂,本來就是美事一件呀。

 
 
 

Comentarios
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THE MUDDY SCHOOL LIMITED©2021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