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暴雨天的踩点记录
- Clee Wang
- May 20, 2022
- 4 min read
5月10日
下午Paula发来新闻截图,担心明天的天气极其恶劣。但之前已经因为天气原因推迟了一次,时间紧迫,实在是不想再往后拖下去。上次是个公众假日,结果是在暴雨的预期中,度过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多云天。那天早上大家默认要下雨,都没再提出门踩点的事。
对教练来说,走出家门踏入山野,对腿脚进行考验、面对未知的天气和自然界的各种不可控,也是有点阻力、需要轻推一把的事。那天我最终带着孩子去了湿地公园,印象中只有一两阵颇为舒适的毛毛雨落下。而湿地公园里,虽然也有蚂蚱蟋蟀可以逮,毕竟是让人安心多的“人造自然”。
晚上快到睡觉时间,另一位小伙伴在群里确认碰头时间,想必也是对天气有些疑问。打开天文台手机app,看到最新的预报:明天东南风转西南风,风力不算大只有四级,但有几阵狂风暴雨,“早上有时雨势颇大”。
雨天出门并不愉悦,特别是行山,打伞也不方便。好在香港气候温和,全年都不冷,不像当年在英国湖区或是杭州,早春的一阵小雨就让人冻得瑟瑟发抖。索性做好准备,穿好防雨防风有帽子的户外服、在防水袋里备好干的替换衣服,躺平摆烂接受鞋子会湿透的最差结果,反倒能享受雨中不一样的体验。只是香港的阵雨下起来有时也是很疯狂,去年晚秋有一次的大雨,都不是台风,连着不停地下了好几天,所有排水渠都变成了瀑布,开车出门都像抗洪抢险的冲锋船。
极端天气是否真的越来越多,实在是人类个体容易被扭曲的记忆和体验所无法回答的,但也的确没必要跟正在兴头上的暴雨硬碰硬。这么想着,我建议大家推迟明天的集合时间,中午时分再上岛。小伙伴们同意了。
5月11日, 3:56AM
突然被滚滚雷声惊醒。脑袋里第一反应是:呀,这种天还要出门去踩点,一帮疯子。
心里迷迷糊糊担心着早上起床送小朋友上学,一路走去会不会弄湿了白色的校服鞋子。下雨天不是应该穿雨鞋吗?校服一刀切的规定,不仅在换季的忽冷忽热中显得不合时宜的固执,甚至连下雨的情况,都没什么通融。每天坐校车上学,无缝连接到小区大堂、或是专车接送,在校服鞋子脚不沾水的假设里,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也可见一斑。
天气预报没什么更新,降雨概率曲线在早上8点之后从90%的拐点急转而下,到2点降到79%,又划出一道平滑的触底反弹曲线,晚上8点再次回到89%。九成和八成,这非常精确的预报概率,在实际体验上有实质差异吗?79%的概率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,是整个香港在下雨或是不下雨的薛定谔不确定,还是10个随机地点会有8个在下雨呢?小雨和暴雨、微雨拂面或是全身湿透,又在概率的哪一边呢?
东南亚不少地方,有非常明确的旱季与雨季划分,以前去泰国的时候特地选在雨季的头几天,机票酒店都能便宜不少,也能蹭旱季的尾巴,有几个万里无云的晴天。但毫无意外一定会有几天,仿佛老天得到了“进入雨季”的指令,打开了雨水龙头,哗哗地下个不停。也有一些地方,每天预报都是有雨,但从来都是晚上下雨、白天晴天。一个地方的微气候,总有自己的规律,但也需要有些盲目的一概而论、放大某些体验(比如人刚好早上需要出门,晚上则观察不到天气变化),才能形成可以口口相传、代代相传的“老人家说”经验。每天看着预报的精确数字,体验被分割成了极小的单位,不停的比较准确程度,反而容易失去对“规律”的感受。
5月11日, 4:05AM
听见窗外林中鸟叫,有一只唱的婉转清亮,不知是正常时间起床,还是也被雷声吵醒了?
怕吵,起身关起了卧室的窗户。想想又怕客厅飘雨进来打到钢琴,也关了一扇窗。细细碎碎写完这一段已经快5点了,抓紧时间戴起耳塞,再睡一会吧。
5月11日, 10:20AM
准备出门。在公共交通和出租之间犹豫,最终选择了出租。用这多出的半小时时间,给儿子报了学校的暑假运动课程,价钱算正常,更重要是给他们找点事情走出家门,从这个角度说,一个小时的课程和三个小时的课效果差不多,价钱倒是便宜的多了。接送的时间功夫和车费也都省了不少,也算让我今天的车费花得值得。
但用来发呆、没有产出、没有省钱的时间,就不值得吗?人应该如何衡量自己发呆的时间价值呢?Uber的价值确定倒是很简单,在这样一个暴雨天,5分钟的路程,盛惠80大洋。
5月12日补记5月11日
10:50登上街渡,11:20许上岛,然后就是在绵延的、不绝的雨中走,走,走,直到三个半小时后登上返程的渡轮。
开始穿着雨衣,走了两步,身上的蒸汽排不出来觉得闷,干脆脱掉雨衣举着伞走。五月的香港,天气在夏天的烈日烘烤和春天的氤氲潮湿之间来回跳跃,这下雨天走起来反而觉得清凉。走过小山坡,或是树林疏松的地方,还有一阵小风吹过,很舒服。不时有树荫遮蔽道路,爬满了藤蔓,好像山洞,天色都随之暗下来,又走走经过一片香蕉林,满满的异域风光,只差一顶草帽或者斗笠。
小岛上植物随性生长,生物多样性特别好,看到的各种奇花异草,总是叫不上名字。达尔文来到Galápagos的时候,也是这样被丢进了无序的海洋,在被淹没的边界,挣扎出了进化论。抽丝剥茧的过程总不像结论那样理直气壮。他看到了什么,选择忽略了什么?又是因为什么迟迟不肯发表物种起源,直等了24年,才被“下等人”Watson的peer pressure逼到发表?
举伞的好处是可以保全上身,但背包就遭了殃,更惨的是水顺着背包流下来,整条裤子也慢慢的湿了,还有鞋子。也罢,放弃抵抗是接受变化的第一步。
对自然的鬼斧神工、惊奇感动,似乎更多是事后编辑图片时的感受,当下走在雨里,更多感受到的是平和、松弛和柔软。仿佛为家事、国事、琐事而绷的紧紧的弦被允许稍息,露出粉红色软软的心,和雨,和风、和蜿蜒的藤蔓、荷叶上弹跳的雨滴、试探地举着钳子后退的螃蟹对话。好奇,暴露,敏感。就该是这样的啊。
Comments